培育尊崇英烈的社会风尚 法律规制作用日益凸显
2022-07-06 08:35:3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培育尊崇英烈的社会风尚,法律的规制作用日益凸显。将英烈保护法的术语条文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要靠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对公众进行普法教育。培育尊崇英烈的社会风尚,需要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细化的烈属服务保障和提高社会地位的优待政策、更加完善的纪念设施管护举措、更加浓烈的社会公众参与氛围,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培育尊崇英烈的社会风尚,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点滴努力汇聚而成的扎实进步。7月5日举行的退役军人事务部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积极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信息采集校核工作,着手编制全国烈士纪念设施电子地图、概览图册,实现了全国76万座烈士墓的动态信息化管理。

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烈士纪念设施,使其成为新时代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教育主阵地,是近年来社会各界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浓厚氛围的一个生动见证。从以国家名义设立“烈士纪念日”,到用法律规制保护英烈;从连续8年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到持续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从实施英烈子女成长培养工程,到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缅怀烈士、学习英雄正在成为日益强劲的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对英烈的尊崇,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温度。一种社会风尚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和沉淀,是从个体到群体的时代价值观自觉塑造,是人们对是和非、正和邪、美和丑的判断和认知。在公共表达多元化的时代,培育尊崇英烈的社会风尚,不仅需要教化的培根铸魂,更需要法治的保驾护航、公众的踊跃参与和制度的积极引导。

培育尊崇英烈的社会风尚,法律的规制作用日益凸显。将英烈保护法的术语条文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要靠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对公众进行普法教育,让保护英烈的法律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引导公众清晰认知亵渎英烈行为的法律责任。仅2021年,检察机关就办理英烈权益保护领域民事公益诉讼46件。针对网络博主诋毁志愿军英烈、侮辱卫国戍边烈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并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以法治维护英烈权益、捍卫英烈荣光,严正申明了法律底线。

培育尊崇英烈的社会风尚,公众的参与度日渐提升。目前,全国有196万余名登记在册烈士。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烈士信息不够完整准确,一些烈属只知亲人牺牲,却不了解详细信息,更无从现场祭奠,一场公众广泛参与的“为烈士寻亲”活动由此展开。从微信群、短视频到直播,一条条线索铺就“烈士回家”之路,一年间,共为2950位烈士找到亲属。一个个牺牲奉献的故事与永不放弃的追寻,辉映成一个时代的民族记忆,历久弥新。

培育尊崇英烈的社会风尚,制度的引导力愈加精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并形成了中央到地方四级保护体系,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由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少零散的烈士墓地没有纳入政府管理体系。退役军人事务部日前修订《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针对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难题,增加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管护要求,同时规范了纪念设施新建改扩建流程,提出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扩大社会参与度的具体办法,细化了非法侵占或破坏、污损烈士纪念设施等行为处罚情形,明确了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与此同时,退役军人事务部、教育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用好烈士褒扬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见》,明确学校要主动对接在校烈士子女,为其发放助学金或生活补助,鼓励社会资金捐助设立面向在校烈士子女的专项奖学金,帮助在校烈士子女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推荐支持其就业,让在校烈士子女感受到更多荣誉和尊崇。

英烈是民族脊梁、时代先锋,英烈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培育尊崇英烈的社会风尚,需要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更加细化的烈属服务保障和提高社会地位的优待政策、更加完善的纪念设施管护举措、更加浓烈的社会公众参与氛围。从长远看,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栗玉晨)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