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广东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2022-10-12 10:39:50 来源: 羊城晚报

基础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根基,关乎每一个人的一生,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关乎国计民生的未来。不断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广东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着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回望近十年,广东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哪些重大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推进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还有哪些新路径和新举措?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璧亮。

扩容提质均衡 推进从学前到普高各阶段优质均衡多元化发展

羊城晚报: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普通高中,近年来广东基础教育发生了不少变化,都取得了哪些较大的成效?

李璧亮:“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切实将基础教育作为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领域,紧紧围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一主题,不断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2016年,广东省成为全国第六个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的省份,2017年实现教育强县(市、区)全覆盖;2018年实现教育强镇、强县(市、区)、强市全覆盖,教育“创强”完美收官;2019年实现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全覆盖,努力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学前教育方面,普及普惠有新成效。近三年连续落实省政府关于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的民生实事,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在园幼儿数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1.58%,普惠率达86.7%。

义务教育方面,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在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基础上,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消除超大班额,大班额总数控制在1%以下,控辍保学台账实现动态清零,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7.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11%。

普通高中方面,优质特色实现新突破。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改造提升127所薄弱普通高中,大班额占比下降至2.1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

特殊教育方面,公平融合迈上新台阶。坚持“全覆盖”“零拒绝”的原则,落实“一人一案”分类教育安置,2021年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率达99%以上,残疾儿童入学权利得到保障。

此外,资助保障达到新高度。完善各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各级财政共投入344.3亿元,资助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630万人次。

羊城晚报:这些年广东教育的财政投入如何保障?

李璧亮:这些年教育财政投入是不断加大的。广东教育经费投入连续27年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2017年以来连续5年全面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省级基础教育专项资金分配重点向粤东西北地区倾斜。“十三五”期间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5年的3047亿元提高至2020年的5387亿元、年均增长14.75%。2021年全省地方教育总投入达601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3793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6倍和2.7倍。

补齐两大短板 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羊城晚报:当前广东基础教育有着怎样的特点?

李璧亮:广东的基础教育体量大、战线长、投入多、不平衡。近年来,通过“改薄”“创强”“推现”一系列行动和举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这是较大的进步。但公办学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教师队伍现状与要求有差距,这些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基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与珠三角地区存在明显差距,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中心区域的公办学位供给仍然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入学需求。

羊城晚报:公办学位供给是老百姓的迫切需求,如何满足?

李璧亮:广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二孩和三孩生育政策出台,人民群众期盼更加优质的公办学位。2020年全省公办园学位(含37.78万个购买学位)占比虽达51.58%,但仍然满足不了日趋增长的入公办园需求。“十四五”期间需新增公办学位261万个,其中珠三角需新增195万个,占比达75%。

保障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是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力方向,“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38万个,任务已分解到21个地级以上市,学位建设任务数是约束性指标。

增加优质公办学位是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发力点。到2025年将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38万个,其中幼儿园33万个、义务教育375万个、普通高中30万个。到2035年,公办优质学位大幅增加,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有效解决“城镇挤”问题,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

羊城晚报:当前教师队伍现状与要求仍有差距,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李璧亮: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目前广东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现状与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各学段生师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亟需补短板、缩差距。

相比2020年,2021年广东新增基础教育教师6.36万名、教研员1744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新增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可保障公办学位约370万个,每年投入5亿元实施“强师工程”,投入11.7亿元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补充乡村教师近6万名。同时推进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每批培养500名骨干教师。推进实施“三区”教师全员轮训,推进省、市、县、校、工作室“五位一体”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设,每三年一遴选,每次遴选工作室主持人近500名,辐射带动教师发展。深入推进中小学“县管校聘”改革,推动优秀教师向基层流动。

落实“双减”政策 重塑教育生态,创新教育治理

羊城晚报:“双减”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教育改革突破口,也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了,广东的教育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璧亮:实施“双减”政策后,广东教育生态得到重塑,创新了教育治理。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课后服务已达到“两个全覆盖”,课后服务时间均达到“5+2”,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全面加强了考试、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网络等方面管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强化,基础教育生态明显改善,人民群众校外培训负担重、学生的学业焦虑感等急难愁盼问题有效缓解,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一是聚焦课堂主阵地,实现有质量的“减负”。落实“双减”,最重要的是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增强校内供给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把学生吸引在校园、吸引在课堂。

二是聚焦校内课后服务,实现有托底的“减负”。广东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建立了公益普惠、政府与家长合理分担的成本机制,全面落实课后服务“双覆盖”。

三是聚焦校外培训治理,实现回归育人的“减负”。去年实施“双减”政策后,省教育厅加强培训机构集中治理工作,开展了多次全省规模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清理整顿行动,做好分类鉴定工作,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广东省校外培训治理年度任务如期完成。

四是聚焦家校社协同,实现多方位的“减负”。“双减”不仅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更是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双减”后,学生家长责任意识和素质教育意识明显提升,教育观和成才观逐步改善,形成了全社会、各领域共同支持“双减”政策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羊城晚报:接下来将如何进一步夯实“双减”成效?

李璧亮:我们将着重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重塑基础教育良好生态方面下功夫,加强政策制度设计、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进一步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推动“双减”工作继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高里走,扎实推进学校减负提质工作上水平,切切实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改革 五大维度衡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羊城晚报:“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如何理解“高质量”这个关键词?

李璧亮:“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是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扩大公办优质学位,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高质量”是个发展的概念,可从五个维度衡量:

一是教育的规模和普及情况。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向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侧延伸,从学前到高中实现全面普及,并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其中。

二是办学基本条件和保障水平。通过实行学前教育扩容提质,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善等措施,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有大幅改善,教育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教育公平和发展均衡程度。基础教育是非竞争性的,更多谈的是公平和均衡,要建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和幼儿园,保证每一个孩子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要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要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高位发展。要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机会,要加强特殊教育内涵建设,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加强专门教育工作,持续改善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

四是办学质量和水平。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推动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开展特色劳动教育。确保“新高考”平稳落地,深入推进中考改革。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建设覆盖从小学至高中各学段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素养评价系统。要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并积极开展监测结果应用。

五是治理水平和社会满意度。要深化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要强力推进“双减”,上下联动、家校协同,整顿治理社会培训机构,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要加强招生入学管理,深入开展普通高中违规招生行为治理。要加强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深化教育督导结果的运用,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

新路径新举措 五大体系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羊城晚报:积极探索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路径?

李璧亮: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教育要素、资源力量、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更是体制变革、机制创新的蜕变过程。就其路径而言,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主要包括以下五体系一机制:一是健全基础教育党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健全基础教育体制机制;三是健全基础教育投入保障体系;四是基础教育队伍建设体系;五是健全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六是创新教育考试评价体系。

羊城晚报:接下来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会有哪些新举措?

李璧亮:一要深入推进“双减”工作落到实处。包括大力推动课后服务升级;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二要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包括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建立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作为市县政府及有关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要全链条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包括积极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以及推动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

数说

●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初步统计为3758.06亿元,比上年增长7.56%。全省基础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2751.99亿元,比上年增长7.49%,其中,学前教育238.58亿元、义务教育2042.87亿元、普通高中448.65亿元,分别增长15.68%、4.92%、15.63%。(注:以上数据按照隶属关系统计,不包含中央直属院校)

●“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23.4万个,新增公办中小学校623所。“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375万个,努力保障充足的学位供给。实施《广东省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全面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着力解决“乡村弱”问题。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省财政投入2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4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累计完成18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达标建设,新增寄宿学位398042个,减少教学点570个。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统筹推进建设欠发达地区17个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持续推进“三个课堂”应用推广和通过集团化办学、送课下乡、对口帮扶等支持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学前教育:2020年实现学前教育“5080”普惠目标,2021年全省新增公办学位28.84万个,新增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学位42.51万个。全省建成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乡镇比例达99.92%,建成规范化村级幼儿园的行政村比例达97.80%。

●义务教育:2021年,全省新增义务教育学校83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1万个。全省累计投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近56亿元,累计完成改造达标建设学校总数为1837所,累计完成改造达标寄宿学位132万个。累计新增寄宿制学位398042个。全省通过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累计减少教学点570个。

●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9—2021年招生人数分别为63.94万人、67.18万人、70.52万人。2021年,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增加41所,新增6.07万个公办学位,56人以上大班额从2017年的10.71%下降至0.75%,毛入学率达到97.71%。(陈晓璇)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