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里的母亲 一个让艾伟念念不忘的人
2021-10-19 09:09:35 来源: 杭州日报

“说到底,小说是要向读者奉献人物的。也许,故事会忘记,但是会记得故事里的那个人。”

10月17日下午,作家艾伟来到杭州晓风书屋明远书房,与读者畅谈小说《过往》。这次,他写了一位越剧名伶“戚老师”。舞台上的她总是心有不甘,塑造的角色经典到不可复制;但生活中,她和天底下大多数的母亲不同,似乎是无法亲近的……

就像十多年前的小说《风和日丽》一样,这个故事一样发生在“永城”,一样写出了命运中出人意料的曲折。

只是,在写作中,那种叙事的庄严感在艾伟笔下,似乎比以往更不显山露水,而又处处设伏。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侃,当天也受邀来到活动现场,他说自己是艾伟作品最早一批读者,20年来,几乎读了他所有的作品。王侃认为,在写作技巧上,《过往》甚至可以作为教科书,“用三个字来评价,就是不透气。”

而艾伟却说:“其实,从写《敦煌》开始,对写作的野心似乎降低了。”

但,这也许只是他一直以来的谦辞。艾伟还是习惯性地围着一条深蓝色的围巾,脚上的那双皮鞋也有些旧了。他直言:“今年7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做了这本书,但今天是他第一次来面对面谈《过往》,主要是觉得书写得太薄了,有些不好意思。”

文学评论家夏烈认为,这种体量的小说也许会成为一种出版的流行趋势,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最初与读者见面时,也是这样的篇幅,但一样不影响作品的生命力。

艾伟谈到,最初动心写这篇小说,是在10年以前。“当时写了5万字左右,停下了。但是如果一个人物让一个作家念念不忘,一定有他的道理。这个人我忘不了,《过往》里的母亲就是忘不了的那个人……”

艾伟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原型,是我朋友的母亲,但并不是一模一样的母亲。写作的乐趣就在于,落笔的时候,你连自己也无法预想人物的走向、情感的流动,而最终和读者见面的这个人,她身上一定有着相似的生活细节,但又不是具体的某个人。”

艾伟从1996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爱人同志》《爱人有罪》《风和日丽》《盛夏》《南方》等。2018年,艾伟当选浙江省作协主席。

目前,由《过往》改编的电影《追月》正在浙江嵊州选景拍摄。(于佳 文/图)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