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砖”缘何“漂流”至丰台区?古代青砖研究团队给出答案
2022-04-18 08:50:55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今天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市文物局等多部门获悉,本报2020年6月12日报道的“丰台一货场精细化拆卸十万老城砖”一事又有了最新进展。这批“藏身”丰台区一座货场内的老城砖究竟出自何地?为何会流落至丰台区?砖文中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为破解诸多疑问,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天津大学)中国古代青砖研究团队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于近日完成了对丰台货场城砖的专题研究。

“大城砖”缘何“漂流”至丰台区?古代青砖研究团队给出答案

“大城砖”缘何

“漂流”至丰台区?

丰台火车站位于西三环路南段以西,地处明清时期京城外的西南郊,车站附近为何出现大量城砖?这还要从北京城墙的存废说起。据了解,拆除外城和内城的城墙是1959年3月决定的,这为城砖流落至丰台区埋下伏笔。

北青报记者2017年年初访丰台货场时,曾听当地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时常看到驾驶卡车的工程兵,源源不断将大城砖运到刘家村,除了建造仓库,村民盖房也有用砖。

在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的支援下,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天津大学)中国古代青砖研究团队,对这批城砖的来历进行了调查。据团队负责人张龙教授讲述,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正式开工建设。为方便施工、降低造价,拆除部分城墙以修建地铁。华北地铁工程局三类物资处,在丰台火车站南侧修建仓库储存地铁建设物资,修仓库用的部分建筑材料,正是修地铁时拆卸下来的城砖。1966年,库房修筑完工,成为铁道兵的直属仓库。后来仓库的归属权几经转移,最终归属于北京城建集团总公司材料公司。

515年文字砖

产自千里外的句容县

在1号库探坑内的城砖上,北青报记者曾看到“句容縣窑匠李□”字样的戳记,李字之后的铭文漫漶不清、无法辨识。据张峰亮透露,他们在实施拆卸过程中,发现将近20块文字砖。

张龙教授解释说,城砖上的文字被称为铭文或款识,是古代“物勒工名”实名职责制度下的产物,城砖铭文中包含了生产年代、烧砖官窑、窑户、工匠等信息。如果城砖出现质量问题,可以方便追责。课题组调查发现,有两块明代城砖的文字较为清晰完整。

第一块砖铭文为“嘉靖十四年春季窑户馬憲(xiàn)造”。该铭文以年号开头,显示此砖产自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其中“春季”字样为嘉靖朝砖文的特点。该铭文中未出现产地,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明代嘉靖朝之后,北京的城砖多在山东临清烧造。对比已发现的嘉靖朝临清砖铭文,推测此砖也产自山东临清。

第二块砖铭文为“正德丁卯年句容縣窑匠董貴四造”。此砖文以皇朝名开头,产自明正德丁卯年(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距今已有515年历史。和北青报记者看到那块文字砖,产地同为句容县。此铭文证明在北京城营建中早期,确有从江南调运城砖的情况。现在的句容市,系江苏省所辖县级市,距离北京1000多公里。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丰台货场大部分城砖并无戳记,又该如何确定其产地呢?

山东临清

是这批城砖的主产地

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天津大学)中国古代青砖研究团队,近年来探索中国古代青砖材料的检测方法,为城砖溯源奠定了基础。团队通过检测城砖元素组成,对比其他产地城砖的元素组成,从而推断城砖产地。

课题组截取了部分城砖,以获得新鲜断面,使用“手持式荧光光谱分析仪”,对城砖断面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四种主要元素含量参考范围:硅在46%~53%,铝在11%~14%,铁在9%~13%,钙在13%~19%之间。

结合课题组前期检测的城砖元素,对比明确产自山东临清的城砖,丰台货场大部分城砖的主要元素比与之最为接近。由此可以推断,所检测的这批城砖大部分系产自山东临清。临清市现为山东省所辖县级市,距离北京400多公里。

张龙教授指出,以上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明清时期皇家用砖产地,系京杭大运河与漳卫河交汇处的山东临清,印证了临清在明中期以后成为北京城砖烧造中心的事实。在临清至今仍流传这样的民谣:“临清的砖,北京的城,紫禁城上有临清。”

实验证明

这批城砖质量上乘

掌握城砖的历史渊源后,为验证这批城砖的品质,课题组对其体积密度、回弹值(硬度)、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检测。

检测城砖的回弹值,课题组采用测砖专用回弹仪。在完成回弹值检测后,课题组使用普通切割机和金相切割机在每块青砖样品中切割4cm×4cm×4cm的立方体试样,置于烘箱中烘干,用游标卡尺和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其尺寸和重量,再用万能力学试验机对其抗压强度进行实验。通过检测得出数据,可以发现这批城砖的密度较大、硬度较高、物理力学性能较优异。

在丰台货场现存城砖和临清砖的显微照片中,可以看出二者均具有微观形貌致密、均匀、孔隙率小、孔隙形状较圆等特点,物理性能良好。张龙教授认为,以上结果证明,产自山东临清的北京城砖质量上乘,是经过严格挑选核验后所选用,无愧于临清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美誉。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