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沪启动
2022-03-03 14:46:10 来源: 文汇报

昨天上午,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沪正式启动,掀开这艘古船自发现后尘封近八年的神秘面纱。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继35年前发现的广东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后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因汇聚多个“第一”而备受关注:这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也是世界首个古船考古发掘、整体迁移、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展示同步实施的项目;而采用的全球首创最先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是中国水下考古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的研究提供重要实证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重要口岸之一。上海的长江口,正是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古往今来,在这繁忙的航线上和复杂的水域里,埋藏有不计其数的水下遗珍和未解之谜。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沪启动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得益于上海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重点水下考古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经过水下考古潜水探摸,确认该沉船为民国时期的铁质军舰。随后考古人员扩大扫测和探摸范围,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经过六年多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初步探明了古船的基本情况:这是一艘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古船残长约38.5米、残宽约7.8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在对其中4个舱室进行小范围清理后,均发现舱内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土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等大量文物。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古船船型疑似为明清时期在上海水上运输广为使用的平底沙船,上海市市标图案上也有一艘沙船,象征上海悠久的航运贸易历史。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有着多重价值和意义:它填补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大型木质沉船的发现空白;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实物见证……

众多悬念有待破解,考古工作还将持续多年

近几年水下考古调查显示,长江口二号古船受水流冲刷严重,特别是随着长江口水势流向改变,河床由淤积转变为快速下切,致使古船加速露出河床表面,船体面临严重威胁。为防止古船遭自然与人为破坏,专家建议尽快打捞出水并移入固定场所进行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研究及展示利用。

综合考虑长江口泥沙含量高且水流速度快、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等因素,上海决定采用前所未有的创新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将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与海水“滴水不漏”打捞上来,最大限度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业界认为,这一目前全球最为领先的高科技水下考古方案,真正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是在以实际行动为世界水下考古贡献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出水后,古船将会被迅速提升到一艘特制的打捞工程船上,驶往位于黄浦江边的存放地——上海船厂旧址。未来,同样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老船坞将变身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馆,考古人员将在此逐步揭开古船的诸多身世之谜。同时,它将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馆,可同步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展示教育,以及考古与非遗活态体验和国际水下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等。

按计划,长江口二号古船有望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捞与迁移任务,但围绕这艘沉船的考古工作还将持续多年。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透露,目前长江口二号古船在水底被厚厚的泥沙包裹,前期探摸所获得的线索非常有限。对于这艘与上海开埠几乎同龄的古船,有着众多悬念待解。比如,这艘清代商船究竟是从哪里来,要驶向何方,其倾覆的原因是什么?“破解了这些谜团,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科技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翟杨说。(李婷)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