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不同类型文博单位首次跨界合作 阐释吉祥文化数千年传承发展演变
2022-01-04 10:31:41 来源: 文汇报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支流。先民们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文字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透过一个个纹饰、图案、符号,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家国情怀和民族性格。

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与浙江自然博物院、河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福禄寿喜 美好生活——中华吉祥文化特展》日前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三地三种不同类型文博单位的首次跨界合作,选取自然、历史、艺术等门类的展品近300件,阐释吉祥文化数千年传承发展演变,及其对百姓生活与中华文化的多层次影响。

人们在对自然的观察实践中萌发了原始的吉祥观念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说白了,吉祥就是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向善向美。”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城市史研究部副主任陈汉鸿介绍,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认知世界的能力,先民对神秘莫测的宇宙万象和诸多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动植物的特性充满幻想与猜测。在与自然的共处中,先人们摸索着认识自然,尝试着沟通天地,在观察和实践中萌发了原始的吉祥观念。

比如,在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发现有乌龟、鳄鱼、鸟、蟠蛇、鹿等动物纹样。这种明确有意识的创作行为,应源于人们对自然的长期观察。再比如,两只鸟共同环绕着太阳,构成了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蝶形器的主要纹饰。这也被视作一种早期的太阳崇拜。

逐渐地,人们将生活情感融入到对自然的观察中,常因动植物的名字谐音或某种特殊习性而将美好寓意赋予它们。这个过程中,往往体现国人趋利避害、积极向上的观念。

以虎为例,这是一种很凶悍的猛兽,但正因为它的威猛,在民间文化中,有驱疫辟邪之用,象征着震慑力;虎同“福”谐音,又寓意富贵盈门、家宅兴旺。因此,传统观念中,中国人喜欢给婴幼儿戴虎头帽,寄托对下一代的殷切关爱。而不同地区虎头帽的样式特点也不尽相同。

中原地区的虎文化最为发达,常用虎本身的黄色和大红大绿等对比鲜明较为显眼的颜色作为主色,非常喜庆;北部和东北地区多用黑色、绿色和白色,风格粗犷敦实;江浙一带的刺绣业发达,虎头帽样式风格细腻、精巧、雅致、恬静、色彩层次比较丰富,制作更加逼真。

三地不同类型文博单位首次跨界合作 阐释吉祥文化数千年传承发展演变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文化无处不在

据记载,至秦汉时期,吉祥文化已经生长出初步的象征体系。隋唐以降,吉祥纹饰趋于世俗化,开始流行于各个阶层之间,题材更加丰富,大量花草植物鸟禽图样被广泛应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系统化程度。传统吉祥图案把自然物人格化、理想化,使天人关系成为审美的演绎,不同的自然意象被人为联结与叠加,展现更浓烈与纯粹的吉祥期冀。比如,游鱼嬉戏莲间代表“连年有余”,蜘蛛脱巢而降寓意“喜从天降”,猴子爬上马背象征“马上封侯”,漫天飞舞的红色蝙蝠图案寓意“洪福齐天”,带冠的雄鸡与鸡冠花组合象征“冠上加冠”等。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愿意把千言万语说不尽的美好祝福,提炼成为有趣、正能量、故事性的符号,进而帮助自己从心理层面、生活层面树立信心,激励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幸福美好的生活。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吉祥文化无处不在,伴随着每个人的出生、求学、成家、立业……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展厅内展陈了一幅富贵平安图轴。它由京剧家梅兰芳、荀慧生、黄桂秋、姜妙香、程砚秋和尚小云等合作绘制,所画梅、竹、牡丹、山茶、双鱼及博古架是一幅典型的案头清供图。画作款识:富贵有余竹报平安,梅兰芳补墨梅并题,荀慧生画牡丹,黄桂秋用双勾法补竹,姜妙香画瓶架,程砚秋画红山茶,尚小云画双年鱼,是非常难得的众多戏曲名家之手迹。

“以福禄寿喜为代表的传统吉祥图案传承至今,虽然内涵与功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今的中国也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并没有改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说,在国际形势和全球疫情复杂多变的当下,当全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吉祥文化也为世界送上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李婷)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