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趋势预测2023
2023-05-08 14:12:05 来源: 互联网

智能制造产业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中。由于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短缺,新兴国家劳动力成本上涨,叠加制造业制造地点分散、生产方式变更、制造技术日益复杂化等影响,世界发达国家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总体来看,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在过去几年平稳上升。此外,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呈现区域化特点。

美国、日本和德国为第一梯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引领型”国家;英国、韩国、中国、瑞士、瑞典、法国、芬兰、加拿大和以色列为第二梯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先进型”国家。从发展格局来看,欧美传统制造业强国拥有较多技术与经验积累,转型升级难度较小,具备较强竞争实力;基于世界工厂时代的积累,亚洲等新兴经济体在智能制造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竞争优势。当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发达国家的“重振制造业”政策形成共振,使得全球智能制造格局处于快速发展的动态平衡中。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智能制造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分析:


(相关资料图)

智能制造是指工厂将生产设备、无线信号连接和传感器集成到一个生态系统平台中,这个生态系统可以监督整个生产线流程并自主执行决策。这个系统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装备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集成与深度融合。

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市场规模也在急剧扩大。除了市场规模的蓬勃发展外,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非常乐观。首先,中国政府将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智能制造行业,以支持行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此外,企业也在不断加大对技术的投资,开发新技术,提高智能制造行业的竞争力。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市场的推动,许多国际企业也在智能制造行业进行投资,推动行业的发展。如今,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正在越来越明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在行业形势及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速,产值规模已经达到15000亿元。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下行趋势,各国对于制造业发展愈发重视,纷纷加快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战略由此不断升温。目前,因此,智能化、绿色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智能制造也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是重点产品有所突破,如在精密、高速加工中心,重型数控镗铣床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两个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进入世界机床产业前10强。同时涌现出重庆川仪、京仪集团、浙江中控、和利时、新松机器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瓦轴集团、沈鼓集团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聚光科技、天瑞仪器、威尔泰等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

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趋势预测2023

调研显示,全球制造业呈现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自动化、服务化、品牌化等六个重要趋势。报告称,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正日益融入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主要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均把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攻方向,一些跨国企业也纷纷加大对智能化改造、先进机器人研发的投入力度,传统制造加速向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转变。我国正在推动制造业技术向中高端层面发展,明确了高端制造领域的主攻方向,突出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抓手,推动中国制造从大国向强国转变、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

智能制造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而广大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问题,资金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型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规模产业和科研基金投入,将为智能制造产业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资源,解决智能制造企业孵化、发展、扩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及资源引进、配置问题。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我国制造业正式踏上了以智能制造为重要发展方向的转型升级之路。

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对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5-10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将逐步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使产业生产效率、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明显降低,同时智能制造装备的进口替代亦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和主要驱动力之一。

欲了解更多关于智能制造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智能制造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关键词: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