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阿婆街头卖花已有70年 守着西街芬芳记忆
2021-08-10 17:48:51 来源: 泉州晚报

“来买花咯,非常香。”每天早上,无论晴雨,在古城西街靠钟楼的街口,不少人能见到一个头包围巾的阿婆在卖花,她就是许多老泉州人熟识的“花婆婆”曾毛治。

今年97岁的曾阿婆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街头卖花,如今已有70年了。70年来,她见证了几代古城人婚丧嫁娶等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我妈结婚的时候,找曾阿婆买的花,我结婚的时候,也找她买花。她对我们来说,代表了一种美好的记忆,现在路过看到,就会忍不住想去买一些。”市民杨女士说。

几十年来,曾阿婆扮靓了一代又一代古城人的“头顶花园”,如今,她也成为古城的一景,许多年轻人会特地过来找她买花,许多游客也会慕名来到她的花摊前买束花、拍个照。

当年为爱嫁到泉州 已四世同堂儿孙多

“4扎,一扎3元,一共12元。”今年97岁的曾毛治耳聪目明,算账仍非常清晰,尽管因为年纪大及长年劳作,背佝偻着,但行动还很利索。曾阿婆的娘家在厦门中山路上开布行,20岁那年嫁到泉州。

曾阿婆介绍说,她爷爷是泉州人,在厦门中山路开布行,她父亲也子承父业经营布行,家境殷实,她小时候读过私塾。20岁那年,经人介绍,嫁到泉州一中旁边的顶埔村。阿婆说,先生家境不好,但是人非常忠厚老实,她看中先生的为人,结婚时他们的眠床还是借的,后来她变卖了自己的一些嫁妆,才买了眠床等家具。

“我先生人非常好。”说起先生,曾阿婆一脸笑意。婚后,他们育有五子一女。可惜在她39岁那年,先生便英年早逝。曾阿婆要抚育6个孩子,十分辛苦,好在孩子们从小都很乖,十分勤劳,经常边上学边帮忙做事、打短工分担家计,加上娘家的接济,她得以把孩子们拉扯大。

如今,曾阿婆家早已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儿孙们都非常孝顺,每天轮流给她送各种好吃的。曾阿婆年纪大了,家里人担心她的身体,都劝她不要再卖花,在家享清福,但她就是舍不得停下来,“在家里也没事做,我出来活动活动挺好的。”

泉州一中旁曾有花田 阿婆怀念“花很漂亮”

曾阿婆家在顶埔,即今泉州一中旁,曾阿婆说,当年附近都是花田、菜田,周边的人都以种花卖花、种菜卖菜为生,曾阿婆家,男人到外面做生意,她和嫂子们负责在家种花。从她婆婆开始,家里就在卖花,结婚后,她也接过这一营生,种花、浇花、卖花,如今已与花结缘近80年。

“我们家有很多花田,卖的都是自家种的花,不用到外面进货。”曾阿婆说,以前顶埔一带都是花田,一块一块地,种着玉兰花、粗糠花、茉莉花、马蹄花等,很漂亮。

沧海桑田,以前的花田,慢慢建起一栋栋房子,对花很有感情的曾阿婆,便在自家院子和顶楼种一些粗糠花、茉莉花等。

曾阿婆说,最开始都是卖自己种的花,后来也去云麓进花。云麓位于蟳埔附近,相传元末明初,蒲寿庚的兄长蒲寿晟将云麓村开辟为他的私家花园——云麓花园,并从其故乡阿拉伯移植来素馨花等各种奇花异木。他们的后裔避难于此,改姓为卜,如今以种植花木为业的云麓,半数以上居民都姓卜。

如今,她卖的成串的茉莉花、含笑花等也是云麓那边来的,以前要自己骑三轮车去那边进货,如今花商们会送货给她。

见证泉州浪漫“花事” 卖花附赠民俗知识

曾阿婆说,她年轻那会儿,不只蟳埔阿姨,很多普通人也喜欢把鲜花戴头上,戴着玩,那个时候女人都梳发髻,平时都戴上一两串花,逢年过节,要戴多一些,谁家有了喜事,买的花,要以筐计算的。

洁白高雅的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称的素馨花;鹅黄色的含笑花;球状紫红色的粗糠花……曾阿婆三轮车上,摆的都是泉州人常买的花。闽南民俗多,许多场合用花有讲究,所以,找曾阿婆买花,还附赠民俗知识。泉州人结婚、七夕及年节到各个寺庙拜拜,用的花不一样,数量不同,很多人不懂,买的时候就请教她,她都会很耐心地告诉大家。

“阿婆,今天有玉兰花吗?”曾阿婆的生意不错,总是人来人往,既有上了年纪的人,也有许多年轻人,大家买花之余,都喜欢跟她聊几句,话话家常。

每次花卖出去,曾阿婆都会细心交代哪种花怎么养才能开得久、开得更好。临走前,记者问她,明天天气预报会下雨,还会出来摆摊吗?曾阿婆说:“明天有顾客家里有好事,预订花了,订金下了,无论风雨多大,我肯定要出来的。”(本报记者 黄宝阳 文/图)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