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名校还是心中所爱?未来应由自己掌握
2021-12-10 10:22:34 来源: 文汇报

近年来,高考的升学率都是以清华和北大等“顶尖名校”为标杆,高中的老师们从学生进入高一就开始为他们树立“清北梦”,学校培养出录取清华和北大学生的人数,决定着老师们的业绩。即使不喜欢清北的专业,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为了圆自己的“名校梦”,学生们也会义无反顾。那么,放弃“心中所爱”,选择“顶尖名校”的学子们,名校的“光环效应”真的如他们所愿了吗?

真实的故事往往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我曾经遇到过一名王姓学生,他最心仪的专业是计算机系,心仪的大学是清华大学,但是他的分数不能确保他进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于是他在高中老师的“指导”下,高考志愿还是填报了清华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还获得了本专业的保研资格。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王同学发现自己不喜欢在生物工程领域就业,于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就业;虽然平时也涉猎过计算机领域的知识,但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他投简历到上海计算机领域Top 5的科技公司,正好是我的好朋友给他面试,虽然是名校毕业生,但最后的结果还是没有拿到offer。如果当时王同学不是选择“顶尖名校”,而是拥抱“心中所爱”,报考一个分数稍微低些的名校,如复旦大学,一定可以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毕业后不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还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为这个清华学子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找到了每年那么多顶尖名校毕业生最后都泯然众人矣的主要原因。

笔者曾参加过本科招生,因耐心地为考生解答各种专业咨询问题、真诚地为考生志愿和专业填报提供全面指导,得到考生和家长的信任。但是在短短十几天的招生过程中,如何能解决考生和家长的焦虑问题?

高考是家长“圆梦”,还是孩子“升学”?

笔者与考生和家长沟通时,必问的两个问题:1)考生想报考哪个大学?2)考生喜欢什么专业?而不是家长打算让孩子报考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因为很多家庭中家长和考生意见并不统一。有些家长坚持“不能浪费分数”,把高考分数变成了交易砝码。比如,李同学喜欢C名校的经济学专业,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劝说下,报考了A名校的土木专业;陈同学喜欢C名校的工科试验班,最后在老师和家长的强烈建议下,去了B名校的医学院。这些家庭由于孩子的妥协,获得了看似“皆大欢喜”的结果。而有些家庭却因此爆发了激烈的“战争”。比如,家长觉得A大学好,孩子想报考B大学,家长和孩子意见一直无法统一,最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以孩子离家出走、家长的妥协而结束,但本来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也变成了过去时。

多年前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可以接受孩子考个普通大学甚至考个技校,但现在的家长都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好大学,有些名校毕业的家长甚至不能接受孩子考不上名校。笔者有一个朋友,夫妻都是名校毕业,对孩子的要求是至少要考上他们的母校。的确,让曾经是“高中学霸”的家长们接受自己孩子的成绩普通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时代在发展,国家在进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即使考不上名校,他们未来的发展不一定比父母差。

高考不是家长“圆梦”,而是孩子“升学”。所以,请家长尊重孩子,让他们做成人后的第一次选择,这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如果是自己选择的大学和专业,进入大学后他们一定会努力学习;未来的人生路是孩子自己走,只有为自己的选择努力奋斗,才是无悔人生。

专业是选“热门”还是选“热爱”?

每年都有很多考生的分数能进入到自己喜欢的“名校”,但在报考过程中,一直困惑于专业选“热门”还是选“热爱”?比如,张同学热爱人文专业,本科毕业后还打算攻读人文专业博士学位,但家长觉得人文不是热门专业,未来就业比较难。家长认为金融是热门专业,就业很容易,要求孩子报考金融专业。因家长比较强势,孩子最后放弃了自己的热爱,报考了金融专业。

因为家长们的参与,高考专业选择变得过于功利化。家长这一代很少有机会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也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是以自己的经验来要求孩子。但是,“热门”的专业可能是暂时的,报考时的热门,毕业后可能热度就退了;但“热爱”的专业是长远的,心之所向,是不会跟随潮流而变化的。

这个暑假,全国人民都在关注“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优异的成绩振奋人心。7月30日,在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浙江的汪顺摘得了金牌,他打破了美国选手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来长达17年对这个项目冠军的垄断,开创了中国选手在个人混合泳项目世界大赛上夺冠的新纪录。但连续参加过三届奥运会的汪顺曾遭遇各种挫折,面对疲惫和伤痛,无数次想过放弃。然而正是因为对游泳的“热爱”,转过头,汪顺就会把强迫自己把这个念头压下去,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然后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当一个人因为选择了“热爱”,有了坚持和信仰的人生目标,很多看似的“不可能”便成为了“可能”。“专业”和“热爱”的完美结合,才是幸福人生的开始,因为生活得“快乐和幸福”才是衡量人生成功的真正标准!

考名校是为“好工作”,还是“掌握未来”?

近年来,家长们对报考名校有个误区,认为考名校的目标就是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比如,宋同学对数字不感兴趣,不喜欢经济学,但是家长觉得经济学专业毕业后赚钱多,工作轻松。因为记者要熬夜写稿子,律师要熬夜准备诉讼材料,工作都特别累。虽然孩子喜欢人文专业,但是家长不让孩子选择,以爱之名,绑架了孩子的高考志愿填报。

其实,名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从来不是找“好工作”,而是“掌握未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当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达到“掌握未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标准时,一定可以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且,“好工作”是相对的,没有所谓的好和不好,只有适合还是不适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个行业的优秀人才,工作都是不轻松的。

顶尖名校还是心中所爱?未来应由自己掌握

而且,现在的家长们普遍认为,学习成绩好,就一定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一定会生活幸福。其实不尽然,只有成绩好,品德不好,不一定会有好工作。德才兼备,才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重温《觉醒年代》中被广大青年网友亲切地称为“慢羊羊村长”的蔡元培校长在北大的就职演讲:“求学必有一定宗旨,须知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者也;如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定然会很高很深;如求学宗旨是做官发财,那求学的路就必然走偏了;如果大学生德不修、学不讲,那亦是侮辱自己,更何谈做他人的榜样”,句句直击人心,也非常适合百年后的中国教育。

近几年,江浙沪地区采用高考成绩和面试成绩的综合分数进行择优录取,获得了越来越多品学兼优考生的关注。“综合评价招生政策”让部分高分考生“上名校是为了给自己镀金,为毕业后当官发财铺路”的想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李洪静)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