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秋冻”“乱穿衣”都有讲究!这六处一定要“捂”
2022-10-12 08:05:03 来源: 南京日报

新一轮冷空气带来了入秋以来的气温新低,让不少市民猝不及防。而较大的昼夜温差,更让南京人再次开启“乱穿衣”模式。俗话说“春捂秋冻”,但医学专家却提醒,并非所有人适合“秋冻”,“近期‘冻’进医院的也不少,有些地方秋天需要‘捂一捂’。”多位专家均表示,“秋冻”“乱穿衣”都有讲究!

这几类人不能“冻”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下,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然而,此时稍有不慎,就很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有‘多事之秋’之说。”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陆为民表示,此时青壮年和身体健康者可以不用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严,“冻一冻”可以提高人体御寒能力,但“体弱多病、怕冷易感冒的病人则不能过于勉强‘秋冻’,而是要注意保暖,否则反而对身体有害。”

除此之外,专家提醒,合并有心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胃肠疾病的四类人群尽量避免“秋冻”。“气温降低往往会直接引起外周血管的收缩,管腔狭窄血管痉挛,大大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而周围血管阻力的增加往往会带来血压的明显波动,不仅使得血压控制更为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严重者还会增加血管脆性,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专家解释。

而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胃肠病患者,对气温的变化更为敏感,“秋冻”易加重症状。“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周围血管神经的病变,冷空气的刺激往往会加重外周血管的收缩,加重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患者远端组织的坏死、糖尿病足的发生。胃肠疾病也易在秋季多发,冷空气的侵犯会引起多种消化道不良反应,也易导致胃酸分泌亢进,引发消化性溃疡。”专家强调,“秋冻是相对的,切不可盲目。”

这六处一定要“捂”

“秋冻”的目的,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但专家也表示,人体的头、颈、后背、肚脐、膝关节、足六处部位并不扛“冻”,这时一定需要“捂一捂”。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表示,在此之后,无论天气如何,双脚一定要捂起来。“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又因为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抵抗力下降。”夏公旭解释。

而头部是最不善于留住热量的部位之一,“气温在4℃左右时,人体约一半的热量从头部‘跑掉’,一定要注意保暖。”专家提醒,颈部的保暖在此时往往被人忽视,“天冷脖子僵硬,往往就是脖子受寒的表现。”

而中医认为背部内连脏腑,因此如果背部受寒,抵御寒气的能力会大大下降,也要多晒晒太阳。专家提醒:“肚脐是出生后腹壁最后闭合之处,此处受凉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此外,膝关节处没有丰厚的脂肪和肌肉保护,对温度湿度都非常敏感,“膝关节受寒易发生退行性变化,出现疼痛、屈伸不利等问题。”

学会“洋葱式”乱穿衣

这几日的南京市民在气温的变化下,开启了“乱穿衣”模式。究竟是“美丽冻人”还是“加条秋裤”?专家建议,“乱穿衣”的时候可尝试“洋葱式”穿衣法。

“秋天的天气总体凉而不寒,过早穿厚衣服,可能会使身体与‘凉气’接触太少,不利于适应寒冷的冬季。”专家解释,“不过,当昼夜温差超过10℃时,大家可以尝试‘洋葱式’穿衣法,便于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

何为“洋葱式”?“就是内层选择柔软排汗性好的棉质衣服,外层搭件防风的外套,遵循外松内紧的穿衣法则,保暖的同时又具有层次感,温度与风度并存。”专家建议此时,如果适当增加红肉、乳制品和香辛料的摄入,也可以产生“食物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对温暖身体有所帮助。(王婕妤)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