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成为长江大保护新的“代言人” 十多年来首次现身
2022-02-28 10:48:58 来源: 文汇报

“看!是江豚!”数月前,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在长江口东风西沙东部水域首次目击到长江江豚跃出水面的瞬间。在持续十余年的长江口生态调查中,这还是江豚第一次跟上海生态环境工作者“打招呼”。

作为指示物种,江豚种群数量也被用来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这6头圆滚滚、活泼嬉闹的江豚似乎在说,它们对长江大保护的成果很满意。江豚也成为了长江大保护新的“代言人”。

偶然间邂逅的长江大保护“代言人”

提起发现江豚的经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王敏至今还是很激动。“本来那是一次常规的生态环境监督检查工作,我们都没想到会看见江豚。”据她回忆,去年11月3日上午8点登船后,一开始没观测到什么,直到中午12点过后,船行至东风西沙水域和青草沙水域之间,突然船头一位观测员兴奋地叫了起来:“看,是江豚!”听到消息,大伙全都扑了过去,无论是专业的观测工具、相机还是手机,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长枪短炮”对着露出水面的江豚一顿猛拍。

船上的人们激动得不得了,这6头江豚却悠然自得,时不时露头换气,或是跃出水面嬉戏玩耍,显然,它们在自己的家园生活得很惬意。

为啥观测员们这么激动?因为江豚是长江标志性物种。王敏告诉记者,在白鳍豚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就是生活在长江中的唯一淡水鲸类,是长江特有物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豚的种群下降速率迅猛,每年约为6.3%,到了2017年,长江流域就只剩下1012头江豚,较1900年减少了60%以上。

“因数量极为稀少,江豚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她进一步解释,长江江豚在江西鄱阳湖、安徽铜陵等地的种群规模较大,上海对长江河口的生态调查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尽管曾有居民说目击过,但这还是在生态环境调查中第一次发现江豚的存在。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江豚是水生哺乳动物,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它不仅个头大、能长到一米多长,还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居于食物链顶端就意味着它需要多种食物链底层的支持才能生存。”王敏表示,因此观测到江豚的活动就直接证明了在开展大保护之后,长江里的生物资源有所恢复、生态变好了,说它是长江大保护的“代言人”名副其实。

江豚成为长江大保护新的“代言人” 十多年来首次现身

大保护将进入第二年,长江再成水生物种温暖家园

江豚跃出水面,长江大保护的成果也跟着浮出水面。长江口再度成为江豚舒适的家园,既得益于“禁渔”行动保护了长江物种的多样性,也离不开沪苏浙皖携手治污、修复水生态、保护湿地的努力。

去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1个月后,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同步施行“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其实,早在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之前,上海就已经开始了退捕、禁捕的工作。近年来,一度难觅踪迹的长江刀鱼又回到了长江。

与此同时,上海开展水体整治工作、推行“河长制”、骨干河湖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如今,全市范围内再也不见劣V类水体的踪影,地表水优良断面占比高达80.6%。湿地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之中,包括推进崇明东滩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崇明申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探索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湿地保护修复示范区”。从为一条鱼、一只鸟立法,到最近发布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还提到崇明生态岛将为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及大量洄游性鱼类提供繁育场所,上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如今,长江江豚的形象已化身为上海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碧水宝宝”,当起了保护长江河口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形象大使”。据透露,接下来,市生态环境部门将于江豚在本市境内的栖息地——东风西沙周边水域,开展该区域长江江豚定位观测,掌握其种群数量、结构,建立定位观测示范站点持续开展跟踪观测,综合评估栖息地质量状况,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促进流域“共抓大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张天弛)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