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男:在《牡丹亭》的历史中 希望这部戏能留下一笔
2022-10-31 17:09:28 来源: 文汇报

全本《牡丹亭》从无到有的过程显得有些“磨人”,但郭小男的目标没有改变过:“在《牡丹亭》的演出历史中,希望这部戏能留下一笔”

全本《牡丹亭》彩排结束后,郭小男走出剧场看到工作人员,立刻迫不及待地问道:“你觉得好看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悬了许久的心才稍稍放下来些。这部戏承载着上海昆剧团几代人的梦想和执着,对昆曲界更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他必须慎重再慎重。这是郭小男和《牡丹亭》的再度相遇,1999年,也是为上昆,他将35出搬上舞台,作品在全国范围内收获好评。

时隔23年,郭小男再度回到绍兴路9号,执导的剧目仍是《牡丹亭》,任务却更为艰巨——将汤显祖笔下的55出搬上舞台。“精神上忠于原著,表现上力求创新。”郭小男将这项浩大的艺术工程称为昆曲的一次回归、传统文化的一次回溯、上海昆剧团的一次涅槃。从在排练厅精益求精抠戏到在剧院跨越45天合成,全本《牡丹亭》从无到有的过程显得有些“磨人”,但郭小男的目标没有改变过:“在《牡丹亭》的演出历史中,希望这部戏能留下一笔。”

完整演一次汤显祖笔下的“不懈奔赴”

“粉色是王仁杰老师的缩编剧本,黄色是我新加的。”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的《牡丹亭》已经被郭小男翻得有些起边。23年前,他用的本子是已故著名剧作家王仁杰的35出版本,这一次,他亲自参与了全本的缩编工作。《欢挠》《耽试》《闻喜》……这些都是在35出演出中从未见过的折子,郭小男用了三个月把原著吃透,尽可能实现55出的完整表达。

缩编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删繁就简,为了高效率地利用宝贵的演出时间,郭小男还会对部分段落的语序进行调整,靠后的是第一句,前面的反而是最后一句。“这样颠来倒去才能把故事说明白,否则80个小时都演不完。”郭小男把缩编称作“一个字一个字找回去”的过程,全本《牡丹亭》首次将原著每出戏结尾的集唐诗通过剧中人呈现,薛能、柳宗元、杜甫的诗句被集纳进一首诗,“这是汤显祖的文人秀,我觉得他很过瘾,原著里还有许多文学性很强的内容,这些都是不能不要的。”

剧本落实后,郭小男回到了导演的本职工作——把杜丽娘和柳梦梅在舞台上立起来。35页的导演阐述弥补了他20多年前的遗憾,不偏颇、不简化、不丢失原著文脉,保留和发掘作品中弥足珍贵的价值体系,运用人文学科和艺术理念的崭新视角,让《牡丹亭》通过本次重排获得正本清源式的回归与重塑,是他的目标。▼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正如汤显祖在题记中写下的那样,“情”是《牡丹亭》的灵魂,而其中闪耀的理性光芒又赋予剧作丰富深刻的蕴意,使之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在郭小男眼中,《牡丹亭》的精神主旨,即是所有人物对于人生况味的不懈奔赴。杜柳二人对至情至性的追求、杜宝努力维护的世俗价值、陈最良固守的儒学礼教……他们无一不是在兼顾不可更变的人伦规范和理学束缚的前提下,对自身内在意志精神施以强烈表达与超越。“在最后的20出里,这些情感达到了极致,汤翁将所有人物放入战争、科举、母女相遇、陈最良围释等故事脉络中,并借助《闹宴》《硬拷》《索元》《圆驾》等折的内容做了殊途同归式的展开。”

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释、新的表达走向、新的表演方法、新的舞台呈现,郭小男以五个“新”定位全本《牡丹亭》。而彩排场演完后,有朋友点评:“这是全新的戏曲舞台,好比电影里的蒙太奇。”届时,全本将分三台大戏演完,为了尽可能避免观众产生疲劳感,郭小男与舞美设计黄海威一番商量后决定采用可旋转的四面台。舞台在遵守戏曲“出将入相”的传统规律之上,大大增加灵动性,同时流畅地承接住人物的情感变化。

“不怕年纪小的演员,只怕不努力的演员”

“全本《牡丹亭》是昆曲界的一件大事,不仅在于其将原著以全貌示人,也在于新一代演员能够接过传承的接力棒。”郭小男口中的新一代便是罗晨雪和胡维露。来自“昆四班”的年轻演员这一次挑起了三本大梁。“这两个孩子决定了作品的成败。”郭小男深知两个小妮子的表现对作品会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正是因为了解,他坦言最初有些“没底”。《牡丹亭》鲜少以55出的面貌亮相,即使是“国宝级”老艺术家蔡正仁、岳美缇、张静娴等人都从未一口气演完三本。年轻人撑不撑得起来?郭小男决定试一试,“不怕年纪小的演员,只怕不努力的演员。”

排练进行到第二个月的时候,剧组进入了一段“高压期”,场次日益增多、乐队开始参与磨合、导演对表演的完成度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梨园人之间都有一种默契,不管经历怎样的困难,都得把戏做好。”郭小男对演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感同身受,他认为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有时和朋友并无二致,都会经历从相遇、相识再到相知的过程,“要慢慢地去感受演员的强项是什么、弱项是什么,再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提高。如果演员在台上没有塑造好人物,那导演的工作也没有完成。”

排练厅里的郭小男以严厉著称,十几二十年前,演员听到导演是郭小男,都会紧张一番。这一次执导《牡丹亭》,相熟的剧团工作人员却发现了一些不同,开玩笑说:“郭导怎么都不骂人了?”“过去其实不是我脾气不好,而是我功力没有修炼到家。”随着年龄的增长,郭小男将曾经的“火气”化作了“锐气”。“排练厅里,导演要精准地去发现问题,说的每句话都要让演员有所启发。演员表演不到位,你去给他压力,不如下场示范一遍手眼身法步,但这反过来又对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碰得不对,就会摔回来。”

郭小男的导演列表中作品琳琅满目,话剧、歌剧、戏曲、音乐剧等有所涉猎。有没有更钟意的舞台样式?郭小男不掩饰对戏曲的偏爱,用他的话来说,这是有“玩意儿”的东西。在他眼里,中国传统戏曲拥有高度的理性审美趣味,有太多值得深挖的艺术内涵和舞台价值。郭小男排过全本《西厢记》,也执导过越剧《孔乙己》,他依旧认为“当下的中国戏曲创作,任重而道远”。

今年上半年,郭小男还完成了锡剧《装台》的创排,作家陈彦将同名原著的戏曲版权交予了他。“戏曲人要主动出击,才能将这份事业做得更长远。”说罢,郭小男夹着导演阐述和《牡丹亭》回到办公室,关于首演时的多媒体效果,他还要再想想。(王筱丽)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