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苏:电视剧不是在刻意贩卖焦虑 而是生活中本就有焦虑
2022-08-23 09:27:05 来源: 羊城晚报

上周,都市情感群像剧《第二次拥抱》在浙江卫视收官,剧中马苏饰演的尤筱竹作为一位职场妈妈,既要工作赚钱,又要操持家务,还要和“巨婴”丈夫斗智斗勇,每天心乱如麻,许多观众追剧之余忍不住吐槽“都市剧又在贩卖焦虑”。

剧中一地鸡毛的女演员生活中是什么状态?马苏近日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坦率地说,自己过得也不轻松:《第二次拥抱》播出这段时间,要为新剧卖力宣传;父亲最近病了,她要早起挂号带其看病;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她得为将于9月9日上映的新片《海的尽头是草原》跑宣传……

谈及焦虑,马苏表示,自己近几年学会了做减法:“电视剧不是在刻意贩卖焦虑,而是生活中本就有焦虑,甚至是看剧的观众本就焦虑。焦虑一定是自己给自己加的码,既然身体的负担无法避免,就要学会给思想减负。”

剧中成长:不要固化女性身份,它有很多可能性

女性在面对婚姻与事业时的成长,成为如今都市剧的核心主题之一。《第二次拥抱》正是呈现了四位中年女性面对人生成长时的态度。马苏饰演的尤筱竹是许多职场女性的缩影,家务、工作、孩子、丈夫……事无巨细地操持,得到的却是身体累垮、婚姻触礁。最终她找回自己,第二次拥抱人生。

羊城晚报:你为什么会接《第二次拥抱》这部戏?

马苏:这是一部贴近生活、探讨婚姻的剧,像一面能照到家庭窘境以及修复过程的镜子,给观众带来思考。这部剧最早叫《我的名字》,讲述女性要凭借努力拥有自己在社会上的“名字”,鼓励女性要有生活态度,励志成长。后来,剧名改为《第二次拥抱》,你无论此前是否迷失自己,只要一直在路上,都有机会和自己再次拥抱,从头再来。

羊城晚报:这个剧有打动你吗?

马苏:我还没进入婚姻,第一次还没拥抱明白呢。我在30岁左右演《北京青年》,讲述30岁人的困惑,告诉同龄人可以从头再来。如今,我通过《第二次拥抱》展开40岁的人生探讨,也是我的责任。我的职业属性就是演戏,给观众带来一些生活反思。当我看到这个题材后,我有想表达的冲动。

羊城晚报:你也相当于间接学习婚姻课程了?

马苏:没错。我有同龄朋友已进入婚姻,幸福美满地生活;也有朋友不幸遇到坎坷选择离婚。我虽然还没走进婚姻,但听他们讲述了很多婚姻状态,没有标准答案,没法三言两语说明白,就像两个人做一道可能一辈子都解不开的题,但要坚持去做。电视剧只能给观众提供解题思路,从而让生活更美好。

羊城晚报:很多观众认为你饰演的尤筱竹是很多职场女性的缩影,工作做得一般,万事以家庭为先。你认同角色早期面对生活的态度吗?

马苏:她是一个缺乏经验,无法找到方法解决生活困境的好妻子、好母亲。但是,正因为她的生活是一地鸡毛,当她重新出发时,就会不一样。我们每天生活中会面临很多不可预测的事,到了一定年纪就会上有老下有小,让你没法像年轻时自在。

羊城晚报:你这两年演了不少女性职场剧,你对职业女性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有哪些新的感悟?

马苏:我很感恩。现代社会为女性提供了完成梦想、自我选择的机会。我也是这样,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能赚点钱,能大胆追求梦想。很多时候,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欣赏历经风雨后能闪闪发光的人。大家不要固化女性身份,它有很多可能性,每个人的潜力独一无二。我毕生的梦想,是成为好演员。

直面人生:我不想要那么多了,没时间了

马苏今年41岁了,她要同《第二次拥抱》中的尤筱竹一样,面对很多现实问题。最近几年,马苏放缓了脚步,接戏量不大,将更多时间分给家人与生活。十年前,她与李晨、杜淳、王丽坤、姚笛等人出演爆款剧《北京青年》时,导演让一众年轻演员每天找时间放空自己,所有人不明白个中深意,马苏如今终于明白了。

羊城晚报:现在都市剧常见的价值输出模式是女性摆脱男性捆绑,专心搞事业。通过这次演戏经历以及平日观察,你如何看待这种模式?

马苏:这部剧倒没有鼓吹让女性摆脱男性,反而是男女相伴成长、彼此成就。现在女性群像剧较多,会让观众产生男性、女性各自美丽之感,很正常。但影视作品应该传递的是理解、信任、包容,男性、女性都不容易,我不喜欢一味指责男性的作品和论断。有时,电视剧会为了情节对男女矛盾作戏剧化处理,但只是个性,不是共性。

羊城晚报:很多人看到李乃文演的“婚姻巨婴”非常生气,你如何解读他和尤筱竹的关系?

马苏:虽然生活中遇到很多磕磕绊绊,但最终两人还是解决问题,走到一起。可能尤筱竹也有自己的问题,她的软弱、妥协,让她的老公理直气壮当“巨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不要互相推卸责任。成熟的婚姻是多思考,不是多抱怨。

羊城晚报:这部剧里的角色最初都在尽力扮演好妈妈、好妻子、好员工,却唯独忘了自己。你演完这部戏后,有没有重新审视自己?

马苏:每个人都不容易,我可能在尽力做好每件事情,但有时的确忽略了自己。当我回头看时,更加明确了方向。生活、感情都一样,要多做减法,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就是最合适的。

羊城晚报:所以你觉得自己最近几年要做减法?

马苏:是的。我现在会做减法了。我以前不停给自己加码。影视圈里的朋友都很拼,我也要拼,像上了发条一样,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学习各种技能。这就和化妆一样,越化越浓一定不好看,可能不化妆才是最自然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属于你。我现在会有这种思考,但不能百分百做到,毕竟还没走到人生最成熟的阶段,但我已经敢放慢脚步了。

羊城晚报:以前是不敢的?

马苏:我十年前拍《北京青年》,导演让我们给自己一些时间,每天坐下来放空。我们当时不理解,这要少干多少活啊!但我现在真会给自己时间,等到我自己喜欢的角色再去做,肆意挥洒我的生命激情、角色感受。我学会珍惜自己了。

羊城晚报:这也意味着你的工作量减少了很多?

马苏:是的。年纪确实大了一些,而且父母年纪也大了,我不能像20岁、30岁出头时那样无忧无虑、不顾一切地奔赴每个拍摄现场。有时,父母身体不好,我要用一个月时间陪他们看病,很多家里事也要我亲力亲为去处理。所以,我的精力不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天天拍戏了。

羊城晚报:所以,你现在想要的也不多?

马苏:我最想要的是安稳。我不想要那么多了,你给我,我都不想要,没时间了。我现在每天在北京,都想陪着年纪越来越大的父母。我很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我也曾经以为父母永远不会老,但突然有一天,他们就老了、生病了。我也要劝年轻的朋友,一定多回家。

拍摄新戏:人生至暗时刻,尔冬升为我点亮一盏灯

2020年,马苏参加了热门综艺《演员请就位第二季》,市场评级被制片人嘉宾团定为B级,但节目导师尔冬升给了她一张“S卡”,肯定其演技。当时,尔冬升许诺要找马苏拍戏,没想到一年后真的邀请她担纲《海的尽头是草原》的女主角。马苏感慨,尔冬升是她的贵人,在她人生的至暗时刻,为她点亮了一盏灯。

羊城晚报:你现在有拍上自己喜欢的戏吗?

马苏:有。我去年拍了尔冬升执导的、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海的尽头是草原》,今年9月9日上映。这部戏的拍摄条件很艰苦,草原没有遮挡,一天中能感受到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大雨、狂风、暴晒、严寒,随时切换。每个拍摄场地的间隔车程要两小时,我们每天都颠簸在路上。而且,导演要求演员全程说蒙语。

羊城晚报:对于背蒙语台词这件事,你感到苦恼吗?

马苏:刚上手时,我很着急。戏马上就要开拍了,我没法流利说台词,发音不受控。但当我在房间贴满发音小纸条,把老师的读音慢放学习,从一个字到一个词再到一句话,背下100多句台词后,我特别期待走进片场时可以说蒙语台词。等片子做出来后,我全程说蒙语,太有成就感了,当地人都觉得我是蒙古族人。

羊城晚报:你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作为演员的激情?

马苏:是的。我做了演员该做的事,演什么像什么。有人总说演员演戏很简单,在镜头前做几下样子就能赚钱,真的不是这样!表演过程需要演员付出很多心血。当角色降临在你身上时的那份珍惜,以及你希望将它还原时的那份心情,特别珍贵。现在影视行业环境不好,大家都希望把戏拍好。这部戏拍了100多天,我去年半年就是在学蒙语、体验生活、拍戏。

羊城晚报:这次和尔冬升导演合作,感觉怎么样?

马苏:我特别感谢导演,没想到他说到做到。他当时在《演员请就位》中许诺会找我拍戏,一年后,他真的找了我。他就是我的贵人,在我人生的至暗时刻,给我点亮了一盏灯。所以,在他问我能不能用蒙语说台词时,我虽然觉得很难,但也许诺他,“你如此信任我,给我点时间,没有我做不到的事”。当我做到后,导演挺高兴的。

羊城晚报:有印象深刻的戏吗?

马苏:那场戏,我们一家四口坐在草地上。我平时都用蒙语说台词,但只有一句词说的是普通话,“阿爸、额吉、那木汗,我们爱你,我们永远是一家人”。当时,小演员听到台词时,一下子就哭了。当时,我们天天带着她一块玩,她感到了我们对她的爱,呈现到了表演中。演戏一定要真,你只有用真心带动行动,你的对手演员和观众才能感受到真实。

拒绝焦虑:耐心等待心仪角色,想尝试做“喜剧人”

2012年,马苏凭借电视剧《女人如花》获得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最喜爱的女演员奖;2013年,她又凭借《北京青年》《女人如花》获得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一时间,马苏成为炙手可热的实力派演员,戏约不断。但近年,马苏拒绝给自己加码,耐心等待诠释心仪的角色迎来事业突破,甚至想成为一名“喜剧人”。

羊城晚报:演员做到一定阶段,会遇到瓶颈,你前几年也遇到一些瓶颈,现在跨过去了吗?

马苏:我现在很豁达,内心很平静。到了一定年纪,我虽然还有少女心,但也不是小女孩的心态了。当人还有追求时,就永远会有瓶颈,我只有不停调整心态。我要学会感恩和满足,有了这两种心态,你得到的一切都会是最好的收获。人的状态是对的时候,选择也会是最准确的。

羊城晚报:都市情感剧经常会陷入“贩卖焦虑”的争议,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马苏:我觉得不是贩卖焦虑,而是生活中就有焦虑,甚至是看剧的观众本就焦虑。如果剧集不呈现这种焦虑,不还原生活中的某一个部分,故事会缺乏冲击力。生活中比这部戏焦虑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父亲最近生病了,我要参加电影节,要为新片上映作准备……我每天几头跑,那我是不是应该焦虑到不能活了?也并不是!当我按部就班做完每天要做的事后,就不会焦虑。焦虑一定是自己给自己加的码。既然身体的负担无法避免,就要学会给思想减负。我每天告诉自己,明天还会有别的可能性出现,先不着急作决定。

羊城晚报:未来你还想尝试哪些角色?

马苏:我挺想尝试喜剧。我一直跟朋友说,我是隐藏在都市情感剧中的喜剧演员。我年初参加了《开播!情景喜剧》,找到了快乐的表演状态。我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参与喜剧类作品的拍摄,能给观众带来快乐。我还想演反差大的、具备人性探讨空间的角色。

羊城晚报: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展望?

马苏:首先是父母身体健康;其次,我希望尽快找到另外一半,拥有美满的婚姻,有一儿一女;我还希望能有稳定的工作状态,拍上自己喜欢的戏。这三件事不能做减法,是终极目标。(龚卫锋)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