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边的女作家”杨本芬 用热爱和坚持书写丰盈精神家园
2022-03-02 09:12:0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82岁的杨本芬是一名退休工人,二十多年前,她离开江西老家到南京替女儿照顾孩子。做家务间隙,她窝在4平方米大小的厨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离世母亲的坎坷人生,足足写了8公斤重的稿纸。2020年,80岁的杨本芬“解锁”作家的新身份,首本小说得以出版,销量高达8万多本,她也被许多读者称为“灶台边的女作家”。两年过去了,杨本芬仍在坚持写作。(3月1日《扬子晚报》)

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写作是相对高雅的“阳春白雪”,没有什么文化、帮女儿带孩子的“老漂族”则是“下里巴人”,二者之间并不搭界。然而,在身份社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当下,二者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不断被打破。前有在浙江宁波菜场里,一边摆摊,一边写作的“摊贩作家”陈慧,以及江苏扬州边卖菜边画油画的56岁大姐赵卫红,现在有出版小说的八旬老太太,一些普通劳动者用热爱和坚持,在市井气息中书写丰盈精神家园的传奇。

事非经过不知难,带孩子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在家务劳动之余,坚持写作显然离不开发自心底的热爱。囿于当时的生活贫苦,没有条件学习的杨本芬始终热爱阅读,一辈子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女性,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做好了饭,她会直接趴在饭桌上写,把孩子哄睡了也会写……她在家里的任何地方写作,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不同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精神诉求。有的人觉得看看电视、打打牌就能满足精神诉求,有的人觉得满足消费欲望就能心情顺畅,有的人精神食粮却处于一种“没吃饱”的境地……八旬老太太还能出版小说,说到底就是找到了一种满足自身精神诉求的渠道,让她的生活充实起来,让她的“意义之网”充沛起来。

在焦波导演的经典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对琵琶心心念念的老农民杜深忠尽管经济上不宽裕,却始终初心不改,他对琵琶的痴迷,妻子很难理解。面对普通劳动者与众不同的精神诉求,一些人存在着“傲慢与偏见”,认为普通人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着调、不靠谱,对他们进行冷嘲热讽乃至歧视、污名化。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80岁的杨本芬出版小说之后,又出版了一本随笔集,现在有一本长篇小说即将出版。业余“玩票”的老太太,比某些年轻的职业作家还要成功。写作让这位“老漂族”找到了最纯真的自我,得到了由内而外的满足感,让她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文艺创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需要一定的积累与储备。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劳动者和“阳春白雪”就绝缘了,就没有参与的机会。写作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哪怕就是在市井气息浓郁的菜市场、厨房里,也依然可以“我手写我心”,并可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认可和追捧。

“八旬老太太出版小说”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和启示人们——丰盈精神家园没有止境,学历、年龄等种种界限都不应成为障碍,哪怕学历不高,哪怕年事已高,有的人思想的火把依然没有熄灭,奔跑、奋斗的人生没有止境。(杨朝清)

责任编辑: 梅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