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模式”不符合规定腾讯或面临诉讼 企业决不能漠视社会责任
2021-08-10 16:41:26 来源: 南方都市报

8月6日晚,因认为微信“青少年模式”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发公告,拟对腾讯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腾讯对此回应称,将认真自检自查微信青少年模式的功能,并且虚心接受用户建议以及诚恳应对民事公益诉讼。

南都记者注意到,自去年10月上线“青少年模式”,微信进行了几次升级,但部分功能仍待完善。8月7日下午,南都记者实测数小时发现,通过输入微信登录密码即可开启或关闭青少年模式。在该模式下,微信视频号展示的青少年专属内容较为单一,此外用户刷短视频或玩小程序游戏时,也未有弹窗等明显的使用时长限制提示。

7日当晚,腾讯再次回应将升级微信“青少年模式”,完善视频号弹窗提示、时长限制等功能。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实施的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当“青少年模式”成为网络平台“标配”,如何落实合规要求,摆脱保护机制形同虚设的质疑,值得探讨。

海淀检察院拟对腾讯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据正义网8月6日晚消息,北京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告称,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腾讯公司的微信产品“青少年模式”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涉及公共利益。

北京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称,现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发出公告,请拟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机关和社会组织在本公告发出三十日内将有关情况书面反馈检察院。

南都记者注意到,6月1日施行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相关组织和个人未代为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督促、支持其提起诉讼;涉及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有权提起公益诉讼。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告诉南都记者,传统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如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往往是针对个体,较容易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权益或者追究违法犯罪者的法律责任。但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有其特殊性,无论是游戏沉迷还是青少年模式,面对的都是不特定的多数人。

“在这种情况下,让个体来发起诉讼不现实,一方面是诉讼成本较高,专业性强,另一方面如果很多人都来提起诉讼,对国家司法机关来说也是巨大的压力。所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适合通过公益诉讼方式来解决。”

此番海淀检察院发布公告,有观点认为腾讯已被提起公益诉讼,但事实并非绝对如此。

据南都记者了解,检察机关起诉前需履行公告程序,目的是为了告知适格主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则检察机关不再提起诉讼。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告诉南都记者,发布公告之后,检察机关应当对“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跟进调查,收集相关证据材料,然后制作《审查终结报告》,可能出现三种结果:终结案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移送其他人民检察院处理。

根据最高检公布的《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结案的情形包括:不存在违法行为、其他适格主体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社会公共利益已经得到有效保护等。

也就是说,如果检察机关调查发现存在上述情形之一,将选择以结案处理,而不会提起诉讼。

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法务徐晓婷(化名)告诉南都记者,从已有的案例看,检方正式提起公益诉讼后,如果企业积极整改,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规则,最终也有可能达成和解。

2020年12月,因实施侵害儿童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对国内某知名短视频平台发起民事公益诉讼,最后经杭州互联网法院出具调解书后结案。

据悉,这是民法典实施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检察机关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全国第一案。

实测青少年模式:微信小程序若不设限,可任意玩游戏

8月6日晚,腾讯回应海淀检察院拟诉消息,称将认真自检自查微信青少年模式的功能,并且虚心接受用户建议以及诚恳应对民事公益诉讼。

南都记者从腾讯公司获悉,微信于2020年10月上线“青少年模式”,用户点击“我-设置”,即可找到“青少年模式”;另一种进入路径是在视频号中弹窗提示,目前该功能正逐步覆盖。

今年以来,微信“青少年模式”也进行了升级。2021年5月,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将限制Q币充值、微粒贷、信用卡等功能;6月1日,微信称在视频号将只能观看平台精选的适合青少年的内容。

为深入了解微信“青少年模式”,南都记者在8月7日下午进行数小时的实测。在开启或关闭操作上,目前“青少年模式”仅提供输入微信登录密码一种验证方式。也就是说,如果未成年人知悉父母的微信登录密码,即可自主设置或关闭“青少年模式”,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进行无限制浏览。

实测发现,设定“青少年模式”后,微信的直播、摇一摇、看一看、附近、购物、游戏、微信豆等功能“不可访问”,且不支持设置更新。

左边为未开启青少年模式,右边为开启后。

相比之下,视频号的使用不受明显限制,用户可选择“不可打开”和“青少年内容”两种。南都记者打开视频号发现,用户自行关注、朋友看过的内容仍可见,在“青少年模式”下均不可访问评论。

青少年模式下,无法评论视频号内容。

而系统推荐的“青少年内容”看起来并不多,视频号青少年专属内容池仍有待丰富。同时,南都记者发现在浏览视频号的过程中,并未发现限制使用时长的功能。

在直播设置方面,据微信介绍“青少年模式”开启后,直播入口处于不可访问状态,但在聊天与朋友圈中,允许观看他人分享的且适合青少年的内容。

南都记者当天实测发现,在群组里分享的“和平精英”“王者荣耀”等游戏直播内容,在“青少年模式”下均无法访问,也无法使用直播打赏等功能。

“青少年模式”下,无法访问游戏直播内容。

至于“小程序”,用户可设置三种选项,包括“不可打开”“我的小程序”或者“全部”。据微信介绍,默认允许打开范围是“我的小程序”,在开启青少年模式后,该微信仅可打开进入已被添加到“我的小程序”的小程序或小游戏,同时无法在微信内搜索,或是正常打开其他人分享的未被添加的小程序、小游戏。如果修改选择为“不可打开”,则所有小程序的使用都会受到限制。

而当用户选择“全部”时,小程序的打开不受任何限制。

南都记者以“游戏”为关键词搜索小程序,出现了一系列小游戏,包括“欢乐斗地主”“跳一跳”“穿越火线·枪战王者”“百变水果”“剑尊”等。

按照玩法分类包括模拟策略、动作冒险、棋牌桌游、休闲益智等,还可查看朋友热玩榜、人气榜、畅销榜。这些小游戏并没有针对未成年人在线时长的限制提示,部分游戏也可以正常充值,购买装备等。

青少年模式下,允许范围选择“全部”,小程序的打开不受任何限制。

也就是说,即便家长开启了“青少年模式”,但忽视限制小程序的打开范围,那么未成年人在微信上玩小游戏可能畅通无阻。

在微信小游戏页面也可设置防沉迷机制。

不过如果家长足够细心,在游戏小程序里可找到访问腾讯成长守护防沉迷平台的入口,进一步开启时间限制、消费限制和游戏禁玩功能。

微信“青少年模式”再升级,将限制视频号使用时长

8月7日,腾讯再次就海淀检方的公告发声,称第一时间向检察机关及监管部门做了专项汇报,并切实了解到视频号“青少年模式”在时间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上需要优化。

微信表示将优化产品体验,升级三项措施,即强化视频号“青少年模式”弹窗提示功能,并持续丰富视频号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建设;优化“青少年模式”的开启或关闭操作,提供更多强验证方式;完善视频号“青少年模式”下的使用时长限制及宵禁功能。

有互联网公司法务告诉南都记者,经过此次事件,各家将更重视“青少年模式”合规问题,这也是公益诉讼的意义之一。

今年6月1日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章节,其中第七十四条明确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在实践中,企业一般如何设置“青少年模式”?

徐晓婷研究发现,直播、短视频行业的头部产品在“青少年模式”的实践探索较多,主要聚焦以下几方面:模式入口和开启机制与路径、时间管理和消费管理机制、青少年用户的若干权限限制、青少年适配内容的精细化操作(包括适龄的栏目设置与内容展示、广告和搜索结果限制等)、监护人的行权通道和投诉机制等。

“但整体来说,并没有较为统一明确的青少年模式标准和操作要求。”徐晓婷说。

在她看来,“青少年模式”是一项综合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举措,如何识别未成年人和监护人,是国内外所有网络服务场景的统一痛点——因为一旦识别或开启该模式后,再设置时间、消费管理等限制并非难事,但有的企业现在连基本要求也没做到位。

此外南都记者注意到,一些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已有两年多,但经常被指形同虚设、内容刻板单一,怎样让“青少年模式”更具效率和吸引力,也引起关注。

今年3月30日,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发布《短视频直播App青少年保护测评报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款短视频直播App进行测评。

报告显示,85%被测App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包括设置时间锁、禁止直播和充值打赏、限制内容等。而解除“青少年模式”的方法通常是输入预设密码,还有的可以通过购买破解工具、退出重启、卸载重装等方法绕过。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麻策告诉南都记者,“青少年模式”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除功能设置外,实际效果也值得关注——这需要深入测试是否存在漏洞。

“比如青少年模式何时弹出,弹的频率怎样?如果提示不明显的话,不足以让成年人发现相关功能的存在,那么就形同虚设了。而且,现在很多小朋友还可通过卸载重装等方式轻松绕过,所以这里面有非常多的细节点。”

如何优化“青少年模式”,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也引起官方重视。今年7月21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其中就包括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足问题。

通报指出,专项行动将重点排查解决网站平台防沉迷系统漏洞,解决“青少年模式”入口不显著、识别不精准、专属内容不够丰富、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进一步优化模式效能,着力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针对“青少年模式”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在今年5月举行的“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发布会”上对南都记者表示,要坚持规范管理和鼓励创新并重,引导和支持网站平台提供适合青少年使用的产品和服务。

“在现有青少年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功能设置,提高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增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有效性,特别是要在有效性上下功夫。”

责任编辑: 梅长苏